9月7日是豫飞重工集团转型发展值得铭记的日子。
9月7日是中国应急救援装备制造业历史重写的日子。
这天下午的13时15分,伴随着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集团应急快装电塔试验最后一节安装完毕,历时38个昼夜,历经千辛万苦,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创新与修正,试验最终取得圆满成功,一举填补国内空白。
望着塔尖上迎风飘扬的红旗,项目组全体成员欢呼雀跃,兴奋不已。项目研制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胡长胜教授,快步走到河南起重公司结构厂单梁班班长、电塔项目生产制造队队长曹普力跟前,热情的和他握手、拥抱,然后又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称赞道:“高手在民间,智慧来源于一线工作的实践;你在创新意识方面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设计人员,使设计更贴近生产、贴近实用;豫飞员工真的很了不起!”
曹普力,38岁,黝黑的脸庞,敦实的身材,熟悉的人都说他办事爽快,干净利落,爱学习,爱琢磨,爱钻研,遇事总爱打破砂锅问到底。
2006年,三十而立的曹普力入职河南起重,成为轻型厂端梁班一名普通的电焊工。从此便与钢铁为伴、与焊花共舞,在条件艰苦的生产一线,一干就是10个年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被广泛采用,曹普力深知装备制造业既会有越来越多的机遇,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只有苦练技术、提升技能、创新工艺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让企业永葆长青。为此,他拜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战严寒、斗酷暑,加班加点苦练焊接技术,掌握了平焊、立焊、仰焊等各种焊接技能,在2010年公司组织的焊工技能比武中,他与20多名老师傅、老焊工同台竞技,最终拔得头筹,被分厂领导推上了端梁班班长的岗位,成为一名“兵头将尾”。 走上“领导”岗位的曹普力,不单单局限于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他把眼光探索到更广阔的领域,思考着如何才能提高班组的生产效率。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反复实践,他设计制作出了电动单梁主端梁汇装工装,使汇装过程定位快速,对正容易,夹装方便、省力,减轻了装配定位时的繁重操作,降低了操作难度,提高了汇装质量,实现了安全生产。各班组纷纷效仿学习,分厂领导更是对他刮目相看。
技能创新的首次“试水”,使曹普力备受鼓舞。此后,他的创新步伐越来越坚定,创新之路也越走越远,越走越宽阔。在分厂领导和其它班组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又先后设计制作了电动单梁主、端梁连接孔钻膜板,主梁焊接胎型等多种经济实用的工装模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曹普力也因此荣膺集团公司“质量标兵”。
2014年12月,集团应急快装电塔项目进入样品制作阶段,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圆满成功,样品制作最为关键。公司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掂量,决定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曹普力:“只有他最合适!”
虽然曹普力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制作过无数台行车,破解了无数道难题,但面对全新的快装电塔,他仍然感到担子沉重、责任重大。
作为一个新产品,它的推广价值有多大,就是看它的工艺优势,是不是操作简便?看它的经济优势,是不是比类似的产品更省钱?看它的技术优势,是不是先进实用?曹普力想,既然是试验品,那就什么都可以试。于是曹普力对电塔的设计方案、工艺流程进行重新审视,决心对一些工艺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从接手电塔项目起至今,除了春节的10天假期外,曹普力再也没有休息过一个休息日,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因为工作太投入,他梦里都在琢磨问题。为了记住突然闪现的灵感,他经常半夜三更坐起来,兴奋地把自己想到的问题和想法记录到手机上,把妻子搞得哭笑不得。 就是凭着这种执着和专注,曹普力带领他的团队,在电塔的生产以及安装实验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先后对原方案提出了10多处修改意见,内容涵盖了从塔座到塔顶、从升降系统到框架结构等各个方面,这些意见经专家教授论证采纳后,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制造环节更加紧凑,产品更加经济实用,各种实验数据完全达标,为应急快装电塔的实验取得圆满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和项目组其他同志一起共同成就了豫飞制造向豫飞创造升级的光辉梦想。
“创新这东西,其实就是隔着一张纸,不去想谁都不能捣破这层纸,只要用心一想就能办好!”在集团全员管理技术技能提升创新大会的休息间隙,曹普力如此告诉我们。